《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本古老的军事类的经典书籍,同时也适用于如今的管理领域。高度凝练的古人智慧,可以让管理者得以借鉴,提升管理魅力,从而让你的员工心服口服。
流传千年的《孙子兵法》,浓缩了这些管理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有提到取胜的最高境界,即“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也是所谓的“谋攻四策”,一流是上兵伐谋,即用谋略就能胜敌;二流是伐交,用外交就能取胜;三流是伐兵,即出动军队打胜仗;末流是攻城,即强攻硬打战胜对手。
所谓谋略,先纵观全局,继而统筹谋划,而这建立在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技能之上。人格魅力是管理者的软实力,管理者如果自己都三观不正,何以服众。其次是职业技能,不仅需要积累,同时也应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管理者不仅应该掌握本岗位职业技能,如管理方法、沟通技巧等,对于现代心理学以及互联网科技等也需要有所涉猎。当然,能以谋略取胜是最好的,如果行不通,再辅以伐交,即进行正式地沟通。次之,伐兵,进行批评检讨、降低职务等。对于那些伐兵后仍然顶风对抗、顽固不化者,则直接“攻城”,撤职、开除或法办。
总而言之,以苛责,甚至威胁恐吓是难以使员工心服口服的,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被反感和排斥,损害管理者口碑和形象,造成优秀的年轻员工的流失。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的管理魅力。
首先,以身作则,不苛求下属
《孙子兵法》的《计篇》中有提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点是优秀管理者所必须的人格素养。此外,《谋攻篇》中指出:“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管理者不要求对公司大小事务全盘通知,但是必须对全局和重点有所把握,否则如何身在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由此可见,富有魅力的管理者,在人格和职业技能上都要能为下属楷模。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员工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领导者,更需要一个的楷模,能身先士卒,振奋人心,激发动力。因此管理者首先得以身作则,才能树立权威,引领下属。而且现代管理心理学也表明,领导者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领导的自然影响力,而这自然影响力,包括了管理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包括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在《势篇》中有提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以择人而任势”。管理者应该把主导思想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员工,即要想方设法激发团队高昂的士气,使之积蓄成一股一触即发的巨大冲力,就像拉满的弓弩,像高山上向下滚动的圆石一样,不可阻挡。刚刚步入职场的员工虽然并不成熟,会暴露出很多缺点和劣势,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并适合于职场,相反,他们有更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如果被管理者恰当地发掘和激发,很有可能成长成精锐的“虎狼之师”。
其次,尊重民意,用人不疑,提升亲和力
《计篇》中谈到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说管理要使上下级、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才能凝聚成强大的群体而无所畏惧。因此,管理者切忌独断专行,而要充分尊重的民意。成长于信息时代的90后对市场和行业的新变更加敏锐,他们之中不乏出类拔萃者,不仅熟知时事,也能侃谈古今。因此,管理者切忌表现得高高在上,而应该去关注和尊重他们的想法,很有可能受益匪浅。
《谋攻篇》篇中提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也就是说国君应充分信任主帅,做到用人不疑。将帅如果有才能,国君就不要干预指挥,要放手让他去施展才华,这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管理者一方面在大方向上进行指导,以免职场人由于经验和阅历的不足,而剑走偏锋,误入歧途。另一方面也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挥的空间,特别是对于自制力很强的优秀员工,管理者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而获得成就感,并且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让他们在可以被接受的错误内自我完善。当然,管理者如果事无巨细而亲力亲为,很可能导致自身职业疲劳,效率低下。因此,与其不敢放权,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不如学会舍弃,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团队管理的优化上。
《地形篇》中的“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是说如果将军对待士兵能够像对待婴儿和自己的爱子一样,他们就可以与你共渡难关,生死与共。对员工的尊重和信任,并不会损伤管理者的权威,相反会提升管理者的亲和感,让团队更有凝聚力。
再次,以迂为直,无形管理
在《形篇》中有提到:“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无形的胜利或许才是善中之善。鲁迅曾说过,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不懂世故;第二种人,处处表现出世故;第三种人,他很懂世故,可是人们根本感觉不出他世故,这才是真懂世故的人。正如厚黑教主李宗吾所说,厚黑至于化境者,虽厚比城墙,黑过煤炭,但是看起来却是薄如蝉翼,玲珑剔透。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管理者要去研读腹黑之术,而是说管理者不可无心机,一个很傻很天真的管理者是难以服众的,同时心机只是方式,一定要出于纯正的目的,并且最好能化为无形,以免被下属反感,还会遭到抵制。所谓大胜若败无奇胜,大智若愚无智名,大勇若怯无勇功,管理工作需要的就是这“胜”、“名”、“功”。
如何成功地做到无形管理。在《军争》篇中有提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致,此知迂直之计者也。”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不要直线,行为方式不必太直接。比如说很多员工往往自尊心很强,管理者无论是在批评指正时,可以先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启发式管理。其次,在管理中,有时候装一装糊涂也是必要的。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装糊涂可以让管理者有足够的时间掌握情况和信息,理性考察识别,把握主动权。此外,管理者话多不如话少,亦实亦虚,可以帮助树立权威,也可以避免因为自身的疏漏而错误批评,让员工产生逆反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无形管理并不和提升亲和力产生冲突,管理是基于促进公司的发展和共同利益的维护,管理者以人为本,推进人性化管理,尊重和信任员工,提升管理魅力和团队凝聚力,而在管理方法上则不妨多点心机和策略,更容易树立权威且被下属接受。
*******************************************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