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文稿:毛一翔 新一轮改革开放呼唤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企业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者,也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和人文价值的创造者,更应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创造者。而企业的发展成长和壮大无疑都有赖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毛一翔在《红旗文稿》发表了文章《新一轮改革开放呼唤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全文分享如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者,也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和人文价值的创造者,更应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创造者。而企业的发展成长和壮大无疑都有赖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充分肯定企业家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做出的重要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既要体现时代潮流,又要体现民族精神,还要有社会主义企业家所应独具的政治使命、社会责任、历史担当和人民情怀,其最核心的特质有五点:创新能力、进取意识、工匠精神、国际视野、爱国情怀。 实现从并跑到领跑,需要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从落后到跟跑,到并跑乃至超越,有的企业成为世界同行业的领跑者,这与一大批敢于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的贡献密不可分。取得这样的发展成就,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当今的时代精神。许多企业家本身就是从技术带头人、项目总师成长起来的。近来热播的《中国建设者》《辉煌中国》《大国重器》《厉害了,我的国》中,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创新项目,无不体现出企业的创新成果,无不体现出企业家改革创新的能力。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面对大国博弈,想要从并跑到领跑,更加需要发挥创新创造的中国智慧,进一步唤醒创新能力与创造潜能。 改革创新凝聚着企业家的智慧与心血,是企业取得突破性发展、赶超欧美竞争者的关键要素,而企业家是新时代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中坚力量,我们需要新时代的企业家们拥有敢于打破常规、能够超出常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通过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加速推动各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拥有并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培育全球竞争力,需要进取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7月给福建企业家的回信中鼓励他们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任何一个抉择都有风险,不敢冒险就会停滞不前,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开启,与外国强手过招,需要企业家敢于冒险,需要企业家有执着且顽强的进取精神。 新兴际华董事长、企业家奚国华曾说过,想要站在舞台的中央,就必须走出去,到我们竞争对手的主场去,跟他们直接去竞争。以振华重工为例。集团朱连宇董事长在回忆老一辈企业家励精图治的故事时说,当年振华重工在是否要走出去,是去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些事关企业发展前途的问题上进行了艰难抉择。当时的企业家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拿下了竞争对手的市场。如今,他们已经敢于向全球的同行、专家发出邀请,向他们毫无保留地展示振华重工在码头智能化领域的成果,并用这种方式倒逼自己不断前进,不断超越。 在中国注册的企业平均寿命是2.7年,可见市场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全球市场的竞争更是激烈。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企业成功壮大的同时,也许有成百上千个企业倒下。即使是成功拿到竞争优势、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如果不居安思危,也难以避免遭淘汰的命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在国际化进程中发展壮大,背后都有着企业家敢为人先、锐意进取、艰苦努力的故事。要想在全球市场拥有竞争力,新时代的企业家们必须拥有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 追求高质量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们追求的是更高水平的发展,是成为制造业第一强国,为此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港珠澳大桥是2017年最火热的话题之一,这一大国重器的诞生就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以当时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吊装对接为例,从早上3点到晚上10点半,业内、媒体乃至全社会都翘首以待。负责完成最终对接的是振华重工,朱连宇董事长回忆说,当时他们动用了世界最大的1.2万吨起重船来吊装最终接头,起重船将最终接头吊到水下后,与两端沉管之间只有5厘米的距离,另外整个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是混凝土结构,只有最终接头是钢结构,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如何能精确地就位?如何对接好、密封好、焊接好?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点点问题后果都不堪设想。当时现场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到了晚上10点半,最终接头成功对接,经测量,已经达到了设计标准。但在坐船离开现场时,他们用更精确的光学测量,发现还是有些偏差,项目执行团队陷入了激烈讨论,是就这样算了还是重新来一次?重来一次不仅又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还有失败的风险。当时港珠澳大桥项目负责团队包括总工程师郑重决定:重来一次。经过重装,最终实现了横向、纵向的偏差只有毫米级。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最终保障了港珠澳大桥能够顺利通车,并且做到了全线海底隧道滴水不漏,这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强调工匠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产品精雕细琢,在生产、服务等各环节追求精益管理,在技术、品质、标准等方面建立起优势,才能支撑起中国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跃升。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生产每一个环节,促进企业千锤百炼、提高质量,首要的就是新时代的企业家们要拥有专注品质、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以这种精神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障高质量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视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2018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了宪法序言。共同体的内涵之一就是国际化。放眼世界,企业只有在技术路线、制度模式、资本结构等方方面面国际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占得优势。不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行业,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必须具有世界眼光,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来谋划其发展。 以中国建材为例,与其有业务合作的企业多达上千家,中国建材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坚持塑造“中国品牌”的影响力。首先在技术上,中国建材研发的新兴干法水泥、浮法玻璃已为全行业所使用,给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拥有了核心竞争力,由此,中国建材将众多企业纳入其品牌麾下,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让民族品牌逐渐成为国际品牌。 再如振华重工,振华重工这些年已经带动了国内的160多家上下游企业走出了国门,可谓一荣俱荣。如今他们将合作拓得更宽,视野放得更远,一是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在走出去的路上不分所有制,不分规模,资金、品牌、市场、渠道、企业转型、技术升级,在振华重工搭建的平台之上可以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资金层面的支持、研发层面的共建,或是服务上的要求、共同发展的需求,振华重工都以共赢的理念来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强整个板块、体系。这说明,当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在行业做到了领先,就有了足够的底气拉外国企业入伙,用这种方式来突破贸易壁垒。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打造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面对“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面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潮流,作为走出去的领航人,新时代的企业家们需要拥有迎接合作、拥抱机遇的国际视野。 直面逆境与挫折,需要爱国情怀 企业家不仅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更应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怀有崇高的使命感与强烈的情感。中国建材的宋志平董事长讲述自己奋斗的故事时说,中国建材在15年前只有20亿元的销售收入,到去年超过3000亿元,企业不会生来就是大企业,而是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靠一路改革创新发展过来的。他曾经被竞争对手打倒在地,最后求着对方合资,对方都不要,希望把他们彻底灭掉,但是凭借内心的使命感,踉踉跄跄地又站了起来,继续竞争、拼搏,最终还是打赢了。 企业家们成功的背后,都有着历尽艰难的故事。面对压力、风险、挫折、失败,依然迎难而上,依然保持奋斗的激情,其原动力来自于那颗赤子之心,来自于深沉的爱国情怀。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企业家们将师夷长技以自强付诸实践,到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制定的五年计划,再到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开花结果,中国的企业家们一直遵循着一条价值主线,这就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企业家们从基层摸爬滚打一步步走上来,真切地认识到,企业目标不仅仅是财富,更应该是创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安全感;企业做强做大了,积累了财富之后,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更好地回馈社会,让国家社会发展不断进步。 发挥企业家精神需要良好的环境。走进新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正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来,主动承担各种社会责任,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对企业家报以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的深切期许的同时,也应对企业家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营造浓厚的氛围,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进一步落实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利,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企业家正向激励,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动力和活力。 其次要关心爱护企业家,创造心无旁骛干事业的良好条件。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真诚关爱,注重事业上感召、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推动中央有关政策落地实施,坚定企业家信心,稳定企业家预期,保障企业家人才健康成长、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最后要理解包容企业家,建立改革创新容错机制。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允许试错,宽容失误,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对大胆探索、锐意改革所出现的失误,只要不属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当谋利、主观故意、独断专行等情形者,要予以容错,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浓厚社会氛围。 内容来源:红旗文稿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