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央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过程纪实报告 得到了怎样的高度评价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愈久愈浓。 全民阅读时代, 共建书香中国。
荐书
如何讲好国企故事,如何更好的总结国企改革发展的经验,今天小新为大家推荐一本书。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一个中央企业怎样走进新时代、他们遇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特别是,对一个特大型中央企业集团怎样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过“极不平凡的五年”,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调查、解剖与评说。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书,小新与大家分享一篇书评——
讲好改革故事 为中央企业树碑立传
评《中国力量》运用十九大精神总结国企改革经验的尝试
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 谭云明
在国有企业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之际,著名国企研究学者李锦及其弟子李宁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力量》,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全景式记录中央企业在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纪实报告。这本书采用讲国企故事的方式,在实践中领悟与解读十九大精神,尤其值得称道。
“极不平凡的五年”,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理论的实践基础。作者指出:“这本书,不仅仅写的是一个企业,从一开始我们便属意于写“极不平凡的五年”的国企,展现一个中央企业怎样走进新时代、他们遇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正是这种初衷,使得这本书写作背景宏大,意旨高远,使得书中故事的内涵显得深刻与厚重。中冶集团的五年改革历程,实际上映射出我国国资改革进程,为了解、理解中国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了一个认识窗口。从该书的写作和内容来看,我认为,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充分肯定和称道的:
1以小见大,把走向新时代过程写得波澜壮阔,具体生动
本书从“开船偏遇顶头风”写起,巨亏的中冶集团如奄奄一息的病人,走到一个生死关口:还要不要坚持冶金建设这个主业?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冶金建设国有企业?怎样建设和发展冶金建设国有企业?在这种背景下,中冶集团开启了狂飙逆袭的五年。在编排上按照历史顺序,作者选择了中冶集团搬走“三座大山”的突破,连续建成湛江、越南河静重大工程,大步进入新兴产业,加快全球化步伐,直至占领全球钢铁建设市场的60%。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中冶集团的经验,回答了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钢铁深度调整中存在的困难与突破的路径。”
2提纲挈领,以讲故事方式,把供给侧改革写得过程清晰,经验突出
《中国力量》思路清晰,以国企命运转变作为研究的基础,以供给侧改革作为研究的中心,以“三座大山”、“两大工程”事件作为主体,以转换动能作为重点,以揭示新时代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从而证明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的正确。最终形成“回归主业、整枝去杈、固本强身、转换动能,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24字经验,进行深入解剖,让人能够学到“实打实”的东西。我国供给经济学学者贾康教授认为,“中冶集团在实践中摸索创新规律,是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经验”。
3以事带论,把十九大报告关于国企的核心词汇解读得通俗易懂
运用十九大精神分析考评国企改革实践,是本书显著特色。党的十九大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把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例如作者通过“到有鱼的地方撒网,到有草的地方放羊”的思想产生,及其在珠海横琴岛的地下管廊建设过程,把正确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而有所作为写得通俗易懂。“全要素生产率”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摆在极为突出的位置,作者研究中冶集团的河静钢厂项目与德、奥、意、日、韩等世界顶尖企业的角逐中力挫群雄过程,得出“总承包方案”便是中冶集团的全要素生产力结论。作者继而指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经过配置后形成的最佳效益”。这样的案例,在书中俯拾皆是。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江生认为:“了解中冶的实践,对学习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会有帮助”。
4长于概括和归纳,对如何总结国企改革发展经验,剖析典型案例提供启示。
作者用五句话归纳中冶集团的经验:这是在内部亏损严重、外部产能过剩的双重危机下,奋起自救,杀出一条生路的改革转型典型;这是“回归主业、整枝去杈、固本强身、转换动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这是围绕主业进行全过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全要素生产率集成创新的竞争力模式;这是围绕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核心,以提高领导力为抓手,实施政治作风引领、发展战略引领、破解改革难题引领、制度创新引领与企业文化引领的管理体系;这是中央企业维护与发挥国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正确道路。作者的发现、判断、归纳能力强,使得这本书成为央企改革的智慧书。
总的说来,该书是一部集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智慧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更好地讲好中国国企故事,为如何总结改革经验会提供重要启迪和帮助。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