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七要素
企业家精神包括下面七个要素: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着和诚信。
1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讲创新我马上联想到一个人,他就是乔布斯,乔布斯是我最敬佩的企业家。他的一生从不循规蹈矩,永远追求完美,这甚至表现在他家庭的装修上,直到他去世,他的家还没有装修完。他总是不满意装修的方案,总是不断地修改。这个天才对现实总是抱着挑剔的态度,他认为所有的产品都应该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他对现实总是批判的,认为一切都可以做得更好。乔布斯说,做市场不能听客户的,我们比客户更懂得他们的需求。在他身患癌症的时刻,他更加集中精力专注于新产品的开发。他说:“活着就要改变世界”。他承认没有人愿意死亡,甚至去天堂也不愿意通过死亡这种形式,但他又直言,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它淘汰旧的让位给新的,他桀骜不驯的个性使得他的事业并不顺利。他曾经被自己挑选的继任者解雇而离开他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但他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继续创新奋斗,多年后重回苹果,并把濒临倒闭的苹果带领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公司。
从这点来看禾丰就有差距了,禾丰创业22年股东们始终非常团结,除了我们用心维护团队完整的原因之外,是不是我们的企业家个性还不够突出,过于彼此迁就了呢?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谆谆告诫青年学生要“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曾说,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创新者。没有破坏,没有毁灭就没有再生,就没有未来。没有这种“创造性破坏”精神内涵的人,首先就不是企业家。
2 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企业家们为了尽快获得成功,宁愿冒险接近死亡。很多人英年早逝或者未老先衰,因为他们都竭尽全力、竭尽所能去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不唯长度,更重深度与广度;不唯数量,只重质量。“失败”是对他们最好的洗礼。他们就像跳高运动员,从来不在越过的高度前停止,最终都以失败而收场。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家失败了,很多企业消亡了,但是人类社会却因此而进步了,正是那些前赴后继的创造者,才给我们人类带来文明,带来幸福,带来物质财富。
从某种意义来说,企业家跟那些革命者相似,他们都不愿意过平庸的、安逸的生活。陈独秀说,革命青年应该出了实验室就进监狱,出了监狱就进实验室。只有这两个地方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现世的很多企业家,他们的结局不是进了医院,就是进了法院,他们殚精竭虑,他们敢于冒犯权威,愿意用创造的力量反抗现实的桎梏。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起码应该做到不在市场,就在赌场,不同流合污向现实低头。人们说发现王子的过程,是要和无数只青蛙接吻。风险喜好正是企业家的天性,从这一点来说,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掌门人更象是循规蹈矩的执行者,算不上企业家。而有些企业尽管很小,却拥有创新精神,愿意承担风险,努力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并把企业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让企业价值成为社会价值总体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这样的人就是企业家。
3 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在今天,企业有两个功能更为凸显,对内表现为学习的功能,不断学习、分享知识,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对外表现为合作的功能,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共同实现各自的目标。合作需要胸怀,合作需要规则。中国古人有两个词讲到了合作的本质,第一个是形容好的团队的词“和而不同”,有很多组织,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素质不太高的民营公司搞一言堂,整齐划一,穿一样的服装,打一样的领带,天天宣誓、唱歌、喊口号,这是典型的“同而不和”,一两年后团队分崩离析,反目成仇。
古人还有一个讲怎样做团队领头人的词叫“内圣外王”。在组织内部,作为领头人,应该是包容的、宽容的,像圣人一样的有情怀;对外则应是勇敢的,主动承担的,针锋相对的。我们看到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在内部是“土霸王”“小皇上”,对外是伪君子,谦卑得很,这是“内王外圣”。如果有这种现象,请纠正过来。不要“同而不和”,要“和而不同”;不要“内王外圣”,要“内圣外王”,要允许组织成员拥有个性,要谦卑地对待自己的合作伙伴,要勇敢地对待外部竞争。
4 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但与此同时,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中国的企业家大多都非常敬业,这一点不仅不需要加强,甚至还需要大家更加均衡地对待事业与生活。作为企业家,还需要进一步认识生命与生活的本质。
5 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爱读书的人,中国人每天读书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书,有那么多的知识,有那么多的社会现象,值得你去发现,去认识,去思考。我们大家特别愿意学习一些表面的、技巧性的知识,诸如管理、销售、公关等方面的知识。其实最根本的学习是最枯燥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数学,学习物理,学习化学,学习文学,学习外语,数理化语文外语学好了,其他的都是旁枝末节,可以无师自通。
现在我们行业企业家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老板的学位越来越高,好多人突然成了硕士、博士,甚至个别人还是博导。这种虚荣与浮躁代替不了真正的知识掌握。“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建议畜牧业各位老板最好多学学化学。其实生命体本身大部分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其他的主要元素包括氢氧氮磷钙等等,所谓的蛋白质就是由一端含有氨基的羧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糖其实就是六碳为主的多羟基醇为基础单位构成的多聚化合物。而脂肪不过是甘油与三个分子的脂肪酸酯化反应的产物。
今天瑞普公司的老总李守军博士也要参加接下来的论坛,他们公司是生产疫苗的,我马上就想起免疫学的相关知识。抗体有IgA、IgD、IgE、IgG、IgM五种类型,其中IgA是两倍体,IgM是五倍体,而IgG是单倍体,是主要的抗体形式,由重链和轻链组成,分为FAB端和FC端两部分。大家可能认为我老是在讲自己擅长的生物化学或免疫学方面的知识,其实我是一个涉猎广泛的爱读书爱学习的人。我不谦虚地说,社会科学全部学科的知识我都可以与人较量,而自然科学方面的临床医学、营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我都是比较过硬的。一会儿在提问环节,愿意接受各位的挑战。
知识就是力量,有知识的人更容易保持自己的个性,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活的更有尊严。有知识的企业更有竞争力。有人说成功者都是书虫,一个社会最有知识的人、最有道德的人掌握了最大的社会资源与权力,这个社会就成熟了。
6 执着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意味着在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着,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以退出企业,然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
7 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实,凡勃伦在其名著《企业论》中早就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
诚信是商人永远的名片。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发现,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凡是诚信程度高的,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就生活得好,就产生大的经济组织,北欧与北美是公认的高诚信区域。凡是人与人之间诚信程度低,尔虞我诈的地区,交易费用就高,就永远不能产生强大的经济组织,特别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来管理,都是经济落后,政治强势的国家。请大家读一读他的著作《信任》,里面有详细的阐释。现在我们行业甚至还做不到讲借讲还这一基本的诚信,年底就要到了很多企业面临应收账款的压力,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那些制造诚信障碍的人,就不是企业家。
来源: 北大纵横
作者:金卫东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