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的三线红色基因
文 · 胡金国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国资报告》杂志18年第5期
年合同额近4000亿元,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达到世界500强第448位标准……这是中建三局2017年的成绩单。多年来,中建三局稳居中国建筑工程局系统第一名,位列湖北百强企业三甲,在建筑行业影响颇大。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中建三局这些成绩的取得其来有自。 1965年,三线建设开始后,三局成为首批进入攀枝花的建设队伍,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开山辟路,建设攀枝花特区。其后,三局转战三线建设的多个战场,成为中国三线建设的见证者、排头兵。 三线建设结束后,后人把那一时期凝聚的共同价值理念概括为“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其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一道,成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中,“三线”精神融入到了几代三局人的血脉中,律动在几代三局人的脉搏中,成就了今天中建三局“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争先文化,成为企业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中无往不利的制胜法宝。 长达十年的三线建设时期,是三局历史上充满艰难险阻的十年。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三局建设者们不怕苦、不怕累,一扎根就投入到建设中,用艰苦创业的精神,完成了一项项重点工程,实现了从零到有的蜕变。 在云马机械厂施工中,“女子排”有个叫程立芳的小姑娘,20来岁来到项目。面对高强度的劳动,从不叫苦叫累。项目有一半工程在山体里,需要开山放炮。当时机械设备不足,需要人工打炮眼,程立芳踊跃报名。打一个炮眼需要挥动大铁锤数百下,男子尚且吃力,一个女孩子更不敢想象。但程立芳没有被吓退。刚开始,她只能抡几十锤,慢慢地增加到几百锤,到后来可以一次性挥动一千锤,工友们都喊她“千锤姑娘”。同时期“男子排”有个叫陈道光的小伙,因为能连续挥动三千锤被称为“三千锤小伙”。正是有了他们这样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三局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这个项目268个单位工程、11.47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为三局在三线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西南山区,三局作为首批进入攀枝花的建设队伍,肩负国家队的使命,发扬不畏难、不畏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顽强作风,胜利完成了三线建设任务,同时也孕育了我局传承至今的争先文化,形成了争先文化体系中“敢为天下先 永远争第一”的企业品格,她强调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胆略与智慧,彰显敢闯敢试、敢拼敢赢的气魄与胸襟。直到今天,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激励和鞭策着三局人艰苦创业、奋勇争先,企业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建筑集团各子企业第一,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建筑业竞争力百强榜首。 在三线建设时期,物资匮乏,各自为战是万万行不通的,动员集体力量“团结协作”便成为其时三局建设者们的普遍共识。 刚到渡口时,三局驻扎在金沙江边,那里烂泥横生,气候多变,三局建设者们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没有自来水,干部、职工就用扁担到100多米深的悬崖下挑水;没有厨房,他们就用三块石头架起一口锅,生火做饭;没有宿舍,他们就把山洞、猪圈、马棚改造成简陋的住房;设备物资运不进来,他们就肩扛手抬,把施工机具送上山;机械设备不足,他们就人工搅拌混凝土,用手推车运送砂浆和砖块。 渡口“八闯将”之一的杜永义是三局三公司职工,在“干打垒”住房建设中,由于缺乏资金和材料,只能就地取材。住房需要草盖顶,杜永义就带领大家每天走上20多里路,每人割100多斤草回来;砖不够用,他就带领大家边学边干,保证用砖的需求。他们团结协作、众志成城,顺利建成了“干打垒”住房。 1965年邓小平视察渡口建设情况 可以说,“团结协作”的“三线精神”滋养了争先文化,并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滋生了争先文化体系中“高端引领 和合生赢”的市场观,坚持推进战略合作,追求与业主合作共赢。正是缘于“团结协作”精神的滋养,才有了后来三局与中国建筑其他兄弟单位甚或外部单位组成联合体,在市场开拓中赢得先机,如与中海地产、中建设计、中建基金组成联合体中标被誉为“雄安第一标”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与中交航组成联合体中标中建系统首座千米跨径级特大型长江大桥——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项目。 在三线建设时期“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感召下集结的三局建设者,从一开始就坚定舍身报国的宏伟信念,用行动诠释着只讲奉献、不图回报,为三线建设挥洒青春热血、贡献智慧力量的奉献精神。 三局初创时期诞生了“六金花”之一的杨桂兰。时为三局建筑材料公司一名普通砖瓦工的她,当年还是个不满17岁的花季少女。为满足建设中对砖瓦的需求,砖窑一烧好,就要提前出砖。杨桂兰几次硬往窑里钻,领导和同志们都拦着她说:“这活不是女娃娃干的。”不管说什么,她就是听不进去,窑里温度高达70多度,高温烤焦她的头发,烤糊了她的手套,烫伤了她的手,可她就是不肯停止。大家被她舍身忘己、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全力投入到生产中,公司每天的出砖量也由以前的600块,提高到1000多块。后来她任改码组组长,为增加出坯量,带动大家苦练基本功,一个月下来,组员不但突破每天7000块的定额,还有九人创造了改码15000块的纪录。 1966年2月,三局二公司奉命调迁贵州平坝,那时交通不便,车辆很少,为了早日到达施工前线,100多名干部职工递交决心书,申请走路去平坝。有个叫蒋显正的混凝土工更是舍小家、为大家,主动放弃探亲机会请求加入步行大军。那时没有柏油路、高速公路,都是些山间小路,有的连路都没有。同志们翻山越岭、晓行夜宿,有的职工嘴唇枯裂,有的职工双脚打起血泡,有的职工甚至鼻血流个不止,但是大家毫无怨言,十天走了近千里路,比预定时间提前四天到达昆明。云南省委主要领导得知消息,亲自接见了这支队伍,称赞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铁脚板队”。在云南省委的关怀下,大家乘车于1966年3月7日到达平坝,迅速投身于火热的三线建设。 铁脚板队 “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把争先文化提升到道德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为争先文化体系中“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品质保障 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重诺守信 成就客户”的服务观,始终把满意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造福社会作为我们的价值准绳。本着这样一种家国情怀,三局建设者肩负国家队使命,背井离乡、走南闯北、踏遍荆棘,足迹遍布30余个省市区,以最优质的服务回馈客户、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出征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也门等国家,为全人类拓展幸福空间。涌现出“发明达人”杜建国、“大城工匠”刘军安、“架起中巴文化连心桥”的“文化使者”雷霞等一批模范代表,为世界各国发展贡献了三局力量。 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国有骨干企业,三局在成立之初,就组建了试验研究室,开展各项建筑科研活动。十年间,科技创新工作从未停滞,不仅成功试验研究了山砂利用、防水混凝土、电热温度控制连接、软土地基振动打桩等近20项应用技术,还首次应用并不断改进了滑模施工、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新工艺,为三局高效、快速完成三线建设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后三局进军湖北、出征深圳,在中国的超高层房建中率先实施滑模工艺,创造了彪炳中国建筑史册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进入21世纪,又在全球率先开展“预筑落成法”“单塔多笼循环运行施工电梯”“整体自动顶升回转式多吊机集成运行平台”等技术探索并成功运用,为世界建筑发展贡献了“三局智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她为争先文化提供了精神支撑,成为争先文化体系中“诚信、创新、超越、共赢”的企业精神的源头。不仅是科技创新创造,此后一系列的先行先试,无论是体制变革,还是管理升级,无不昭示了“勇于创新”的要义:率先坚定走出去战略,从“给饭吃”到“找饭吃”;率先开始项目法施工,打破铁饭碗,实行责任制;率先实行项目全额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业内先河;率先提出“一整合、两消灭、三集中”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深入实行“双推”(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推行项目降本增效);率先实行董事会制度,在中建总公司第一家构建了党委常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三大日常决策平台;率先推进全面管理体系和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率先推行441总承包管理模式……“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争先文化,要求我们善于借鉴、勇于突破、敢于变革,成为流动在争先文化血脉中的又一重要因子,是三局纵横市场的制胜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几十年来,“三线精神”在中建三局深深扎根,成为我们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凝聚为我们矢志不渝报效祖国的初心,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度,实现一次又一次超越,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力量!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