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创新文化

面对“精准打击”,中国制造迫切需要“精准创新”

中国制造呼唤“精准创新


近期,美国宣布对中兴通讯实施包括芯片、软件等在内的出口限制,同时禁止中兴在美国并购资产,禁令生效7年,直至2025年3月。在这场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实施“精准打击”,对我国依赖进口的短板产品和技术引进进行限制,直击我们的软肋,继而引发了国人的“痛与思”。贸易战凸显了两国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和布局,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表明了发展制造业的决心,我们围绕这一目标奋斗的信心要无比坚定。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前进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需要克服困难、认清挑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和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一旦国外企业受某种因素影响,停止向中国出口,我们甚至无法制造完整的产品;特殊材料和制造工艺的技术难题未能得到根本突破,用于高端制造的原材料和工艺受制于人;我们尚未掌握代表前沿技术的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的核心产品工业机器人及系统软件还主要来源于国外“四大巨头”;在创新深度和创新主动性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发扬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的机制和氛围。

640.webp.jpg


应对“精准打击”迫切需要“精准创新”。在制造业创新中,我们面临着和打赢脱贫攻坚同样的境遇: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仍有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存在;同样的,我们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关键性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两者都“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因此,发展制造业可以借鉴脱贫攻坚方略,采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在建设制造强国中实施“精准创新”,解决发展先进制造业“掯脖子”的问题。

精准创新就是解决市场急需或引领市场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创新等多种手段,通过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引领前沿、找准策略,提升创新的精准度和针对性。在制造业中,如果说创新是根本,精准就是导向;创新是核心,精准就是聚焦;创新是动力,精准就是策略;创新是龙头,精准就是思路。

那么,在发展制造业中,应当如何做到精准创新呢?

首先,要在制造业的创新中体现市场需求的导向性,满足不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对市场有需求而尚未实现有效供给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创新。以高端装备隧道掘进机为例,中国的掘进机企业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自主的研发制造技术,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的服务优于世界老牌的掘进机企业,但制造掘进机的主轴承、减速机等核心部件仍需进口,国内企业无法提供优质的产品,导致我国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不强。

我国制造业还有很多类似的境遇——在终端掌握了设计研发制造技术,但市场的上游和基础环节未能形成有效供给;基础零部件供应企业研发制造的投入成本大、研发周期长,而末端的下游企业又急需进口零部件用于产品制造,自然而然就不断地加固了国外企业市场地位的“护城河”。

讲精准创新的导向性,就是要解决市场这种上下游产业链不完整、不匹配的问题,国家要在深入梳理产业链失配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我国制造业基础环节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其次,要在制造业的创新中体现对重难点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聚焦,牢牢把握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紧盯世界前沿技术和领先技术,以此实现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发展制造业,创新是核心,而技术创新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实践证明,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无论是掘进机、船舶,还是高铁、大飞机和无人机,都是突破了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并持续进行创新,才培育发展成产业。中铁工业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掘进机企业,正是因为在掌握了掘进机研制的核心技术后,开展“精准创新”,研制了世界上最大的矩形盾构、首台马蹄形盾构、世界首台U形盾构、直径15米硬岩掘进机,实现了弯道超车,占领了行业技术研发的制高点。而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产学研用政金”有效协作、共同推动。政府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制造业核心技术重难点清单”,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进行立项,奠定技术创新的牢固根基、把握技术创新的关键命门;生产制造企业要和研发机构进行有效联动,通过共研、共创、共享和共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体现知识产权应用的经济价值;核心技术人才即便是高价也无法引进,要求高校要注重基础领域和前沿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在学科设置及课程设置上进行结构性优化,实现我国“智力资源”的有效集聚和流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引导财政和资金流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640.webp (1).jpg


再者,要在制造业的创新中注重策略性,区分轻重缓急和具体问题,既要懂得“合纵连横”,也要学会“暗度陈仓”。不能因为本次中美贸易战就否认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专业分工和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基本的逻辑,关起门来搞建设必然会导致产业发展的落后。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同样的逻辑,需要多学科、多组织、多系统的共同合作和发力,例如,智能制造系统就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和专业领域的支撑,闭门造车不但成本巨大,而且必然走向失败。必须保持开放和协作的精神,吸纳世界各国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同时拥有先进制造业的“杀手锏”和博弈能力,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命脉的产品和技术方面,我们则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走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道路,不留“阿克琉斯之踵”。

最后,要在制造业的创新中明确思路、找准路径,围绕技术创新做好商业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全方位的创新格局。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也不能简单归因于技术创新是否成功。共享单车的出现和风靡,体现的不是单车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成果,而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果,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让参与各方实现了各取所需和互利共赢,实现了制造业的业态升级。创新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机制的激励和保障作用则是人才实施创新的最大动力,开展机制创新就是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动力变革、释放创新能量;在机制创新中,要尊重创新人才的自主权、保障创新人才的专利权,让创新人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此外,还要实施文化创新,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全社会创新氛围,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新的时代基因和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历史进程也同样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知不足而勇奋进,常忧患而增信心,在深刻认识制造业变革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战略和方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文 · 李建斌

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来源:《国资报告》杂志18年第5期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