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品牌文化

【品牌铸造】走中国特色品牌发展之路


导语: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建设框架内,推动中国品牌的发展和崛起,必须坚持创新引领,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


640.webp (3).jpg

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模型


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于5月10日在上海开幕。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品牌产品集中亮相。这是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68家中央企业、地方政府及中介组织,600余家国内知名品牌企业、100余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悉数汇聚黄浦江畔,展现开放包容姿态,构建合作共赢关系,共推品牌强国建设。


“中国品牌的建设与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要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院长汪同三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家层面推动品牌战略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经济质量优势、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战略选择。下一步,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品牌建设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吹响品牌发展集结号


新时代下,一场关于中国品牌的战略性布局已悄然展开——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品牌战略的时间表、路线图。


2017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提出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培育,提供优质供给,提高中国制造“含金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和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研判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着眼构筑中国特色品牌发展道路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说。


汪同三表示,在中国经济从要素规模驱动向创新引领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品牌战略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从辅助、支持向引领、支撑和主导升级,品牌正在与社会经济的各个维度产生激烈的碰撞和交互,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力量。


在当天举办的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品牌企业代表、地方领导及海内外智库专家等,围绕“中国品牌世界共享”的主题,就品牌发展政策环境建设、企业品牌创建、地区品牌发展、品牌发展服务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塑造中国自主品牌良好形象、树立品牌经济发展理念、坚定自主品牌发展信心、促进品牌强国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自主品牌彰显信心和力量


走进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13家受邀央企带来的最新品牌建设成果,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在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近3米长的“一带一路”名片上,不停闪烁着的百余个光点十分醒目。“这些亮点代表着我们在海外129个国家的近6000项工程。”中国建筑企业文化部处长吴琦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中国建筑投资建设了国内90%以上300米以上摩天大楼、75%的重点机场和卫星发射基地、40%的城市综合管廊,约每2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使用中国建筑建造的房子。


善建摩天大楼的中国建筑,在科技创新上同样高人一筹。吴琦说,中国建筑全球首创了超高层建筑智能化顶升平台,让千米高空作业如履平地,4天一层的建设速度更是让国内外同行惊艳。近5年来,中国建筑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国家勘察设计奖5项、国家级工法103项、专利授权9660项,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奖”。


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的内涵有质量、创新、信誉、文化等内容,要成就品牌,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提高质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黄国梁说。


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年勇看来,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主要是引导企业注重品质、打造品牌,推动供给结构的加快升级;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就是在需求侧加力,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品牌意识,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应该说,发挥品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已经在显现”。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认为,在引导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全局,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作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中国品牌。同时,要呼唤和培育社会品牌意识,让“品牌”更受尊重,让自主品牌深入民心。


中国中铁集团董事长李长进从企业的角度指出,品牌建设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理念,一是自主创新,“理念是打造品牌的基础,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有品牌。中国品牌的崛起,要打造培育一批有代表性、能够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品牌企业,以质量和创新赢得更为广泛的国际市场”。


“当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品牌在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汪同三指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建设框架内,推动中国品牌的发展和崛起,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坚持创新引领,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

内容来自:经济日报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