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柴:内外兼修 抵御市场寒流
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内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寒冬将至”,而今年下半年,各个工程机械大佬的财务报表一出,业内讨论的话题就直接演变为“寒冬已至”了。作为机械行业的一份子,今年发动机市场同样惨淡,1至8月,国内14家主要柴油机企业累计销量同比下滑22%。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玉柴没有裁员、降薪,而是积极应对,通过多项措施切实保障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薪酬收入。同时苦练内功,大力推行精益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各工厂也充分利用淡季增强抗压能力,凝聚人心,与企业同甘共苦。玉柴上下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时刻准备着迎接下一个生产旺季的到来。
玉柴千方百计保员工收入促队伍稳定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的行业或多或少都经受了“经济寒流”的刺骨寒意。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国内外的IT、通讯、家电、机械等行业的许多企业纷纷节衣缩食,甚至采取降薪、裁员等方式来“过冬”,“裁员潮”也仿佛成为了2012年最刺人的字眼。
2011年经营业绩跨越400亿元大关的玉柴集团,同样“逃”不过这场“严冬”的袭击。但凭借领先适用的产品、雄厚的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玉柴在这场“严冬”的考验中,逆势发展,表现卓尔不凡。据了解,玉柴核心业务——发动机板块,在行业“市场蛋糕”整体缩水的情况下,不仅保持了行业下滑幅度最小的领先优势,而且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这大大鼓舞了玉柴建设者的斗志。
在股份公司薪酬福利、人才储备分析诊断会上,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股份公司董事长晏平再次表示:“企业再怎么困难,也要保证不让一名员工下岗,还要保证员工的基本收入不下降,保障员工的年终奖和福利与去年持平。”对此,记者采访了股份公司总经济师王炜,他说:“股份公司提出的不降低薪酬,不减少福利,不让员工下岗的政策,并不是临时之策,而是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达到2015年薪酬改革的系统性目标而设立的,这旨在实现玉柴员工的薪酬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匹配,与社会物价水平相挂钩;年度奖励与公司的综合效益相挂钩,充分实现工资导向作用;岗位工资和职等工资相匹配。”
人才的竞争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一贯坚持以人为本的玉柴,在“严冬”的考验中依然如故。2012年初,在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下,公司领导高瞻远瞩,积极乐观地预测市场形势。股份公司未雨绸缪,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保障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收入,较好地确保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据悉,自2012年1月起,为有效解决当前员工淡旺季收入波动大的问题,玉柴股司调整出台了《2012~2015年薪酬方案》,其主要措施有:一是提高工时工资;二是增发生产一线员工月度绩效工资;三是调整各项津贴发放方式,即原列入工厂包干基数的各项津贴费用,改由公司按照标准直接发放,并适当提高标准。这些主要措施对确保一线员工的收入起到了明显成效。
此外,为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股份公司出台了《生产线停产补偿管理办法》,即对非本单位原因造成的停产,公司按标准对因停产受到影响的当班定额员工进行补偿;提高苦脏累险岗位津贴;推行员工职等工资制。此外,股份公司还正在加紧对关键、重要岗位,如新品试制岗位及技术含量高的镗工、车工、铣工等特殊工种岗位制定新的政策,以切实提高一线高技能岗位的收入,让广大一线工人争当高技能人才,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此外,到目前,股份公司对员工的福利待遇没有任何折扣,包括员工旅游、节日慰问、集团先进模范人物疗养和国内学习考察等,这正印证了晏平所说的“保障员工的年终奖和福利与去年持平”。
企业与职工唇齿相连,休戚相关。面对国际尚未探底的金融风暴和国内不利的经济形势,玉柴要真正度过“严冬”,不仅需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和适应新形势的管理变革,更需要全体玉柴人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责任意识,上下一心,共同树立度过经济寒冬的信心和决心。
玉柴遇寒自芳 苦练内功求发展
2012年国内发动机市场一度低迷,业内一些厂家“谈虎色变”,纷纷采取裁员、降薪等办法应对市场。面对这些“立竿见影”的办法,玉柴并不苟随,而是遇寒自芳,以质量为中心,以精益制造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苦练内功,增强抵抗力,在绝境中辟生路、求发展。
现在,在玉柴,精益制造和质量劳动竞赛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玉柴人万众一心推精益、齐心协力抓质量的劲头越来越足。
玉柴的产品质量在国内当属佼佼者,但与国际品牌相比终究还是有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2011年和2012年,玉柴放慢脚步,认真地查找不足,提出了“三年质量提升100%”的目标,2011年产品质量提升50%,2012年产品质量提升30%,继续追求产品“零缺陷”,对质量问题“零容忍”。为了实现质量提升目标,公司于今年3月份启动了时间跨度长达一年的质量劳动竞赛。半年来,各工厂围绕质量提升目标,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质量劳动竞赛。
玉柴对质量的追求永无止境,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永不止步。玉柴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为自身导入了新的血液——精益制造。自去年10月份以来,玉柴系统地导入了精益制造的理念和方法,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物流路线等思路为核心,初步建立了精益制造的持续改善体系。今年5月份,玉柴精益制造已进入深化推进阶段,即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精益制造,并拓展涵盖到研发、质量等领域,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益管理的转变。股份公司总经理吴其伟表示,在精益制造实施过程中,玉柴将对不同细分市场、不同产品,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和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效应,减少浪费,使每个细分市场都能创造效益。
目前,与玉柴配套的优秀零部件企业达到600多家,玉柴的精益制造犹如一股春风,在市场极度寒冷的时候,吹暖了这些企业,为他们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带动了零部件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技术的进步。近日,玉柴发动机零部件企业华原公司在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交通博览会上,凭借新研制的“YCQ-6525B”智能舒心滤部件荣获“2012最佳客车配套产品奖”。与华原公司一样优秀的众多零部件企业,为玉柴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打造玉柴最好的供应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三年产品质量提升100%“这一目标实现了重大突破,其中普遍认为推进难度最大的供应商零部件质量,截至8月份就基本实现了年度目标。
一直致力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专业动力供应商,非常注重自主研发,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研发技术走在国内同行的前面,在节能、安全、环保发动机技术上一直领跑行业。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玉柴更是潜心产品研发,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这些新产品仿佛“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玉柴,点亮了希望。
自2011年6月玉柴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台满足欧Ⅵ排放法规车用柴油机之后,面对整个中重卡行业低迷的情况,玉柴推出了YC6MK柴油发动机、YC6MKN系列天然气发动机等新产品,其中YC6MKN系列天然气发动机凭借着卓越领先的技术、稳定可靠的性能,成为低迷市场的一大亮点。今年5月,玉柴又推出中国首款针对校车特殊需求进行研发设计的校车专用动力,同时推出专用校车尊享服务政策,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校车动力市场的服务政策。玉柴依靠校车动力的领先优势,已占据目前校车动力市场总体70%、高档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校车的首选动力。2012年下半年,玉柴还将继续推出新产品,如YC4FA卧式柴油发动机等,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也为企业发展抢占先机。
曾经有媒体这样赞许玉柴的售后服务“全国服务热线:快速接通、彬彬有礼;各地服务网点:解答专业、服务周到。”是的,竭诚用户,为用户创造最大的价值是玉柴服务永恒不变的追求。2012年,市场环境不好,服务更显重要,玉柴在服务方面下足了功夫,构建起沿公路干线的服务网络,形成了纵、横交替的立体保障服务网,外出服务更加快速便捷。玉柴同时制定了服务品牌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规划,发布了玉柴服务品牌。随着产品质量的逐步提高,玉柴将会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跟踪,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012年的发动机市场短时间内还没有“触底反弹”的迹象,玉柴还要继续与寒冬抗争,然而“疾风知劲草”、梅寒独自开,只要玉柴苦练好内功,有强健的体魄,就能应对这严峻的考验,成长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专业动力供应商。
市场份额提升2% 玉柴竞争力再升级
8月21日,中国客车市场研究会在玉柴召开。会上,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钟玉伟发布消息,玉柴将在年底发布插电式混合动力。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插电式混合动力是玉柴近年来最重要的产品研发成果之一。这意味着玉柴继续保持在电控自主标定能力行业领先优势的同时,实现了产品层级的再提升,又一次抢占了新能源动力的发展高地。
特别是在当前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风生水起之际,在玉柴原有的微轿柴油机技术的基础上,这一创新,为玉柴进入轿车动力市场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这只是玉柴今年产品提升的一个缩影。
2012年,玉柴联合设在天津、北京、英国、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研发中心的力量,加大产品研发投入的力度,继续保持了公司在发动机领域的技术优势,从而促进了玉柴市场份额的提升。8月份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玉柴在重型发动机领域、轻微机领域、船电动力领域以及传统优势市场(客车动力领域、新能源动力领域)等诸多细分市场均实现大幅增长,市场总份额在2011年提升1.7个百分点之后,再次实现了2个百分点的增长。混合动力总成销售同比增长300%。
那么玉柴是如何在逆境中独树一帜,升级竞争力,实现产品份额的提升?
所谓的竞争力,普遍认为竞争力即是比较优势。而玉柴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钟玉伟认为玉柴拥有四大传统优势。第一个优势是玉柴拥有国内行业最丰富的产品型谱。第二个优势是随着国4法规的实施和汽车、发动机电控化,发动机与整车的匹配难度大大增加,汽车厂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很容易在同一个车型上配很多种发动机,后进者的机会越来越少,玉柴拥有先发优势。关于第三个优势,钟玉伟认为,市场的竞争首先是产品竞争,行业必须要有新的技术突破才能创造新的需求,技术的突破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技术积累延续,这些玉柴都不缺,相反这正是玉柴一直非常重视的。
钟玉伟认为,玉柴的第四个优势是作为独立的发动机厂,玉柴不与汽车厂形成同业竞争,这样更容易达成战略合作共识。
延续这四大传统优势,玉柴竞争力再发“新枝干”:在丰富、优质的产品型谱方面,玉柴继续推动发动机型谱朝轻重两头不断延伸,以实现“内涵式增长”。近年来,玉柴以“YC6L+YC6MK+YC6K”产品组合,推进重机市场的拓展。在小型发动机市场上,玉柴完成了“YC4Q+YC4S+YC4FA+YC4BJ”的轻微机产品组合,极大地丰富玉柴在轻微机领域的产品型谱。该领域前景广阔,其中在2011年,仅装配轻微机产品的轻卡全国全年就有上百万辆。
轻重两端产品的拓展,为推动玉柴机器全线产品的高端化和专业化夯实了产品基础。针对专业化、细分化的市场,玉柴还率先发布了校车专用发动机、客车专用发动机、燃气专用发动机。“我们还将陆续推出不同的专业化产品”,如此广的发动机型谱,在国内仍然是绝无仅有的。
凭借突出的产品优势,今年玉柴占据了行业重机市场份额的第二把交椅。玉柴在重机市场的突破,不仅仅是市场总份额的提升,在矿用车细分市场的占有率还超过了主要竞争对手,排名行业第一。
传统竞争力实现升级的另一“新枝干”,是战略上的突破。钟玉伟说,对于独立的发动机制造企业,没有稳定的市场是其生存的最大问题,因此对股份公司而言,最大的战略问题就是如何寻找稳定的市场份额,保证企业的生存空间。
早在2011年之前,玉柴就完成了两项影响玉柴未来发展的战略项目。一是铸造中心的投产;二是完成与吉利、集瑞重工、卡特比勒等企业的合作。2012年,玉柴也在酝酿推进系列重大的项目,达成了一揽子战略合作意向……
钟玉伟说,这些项目将有力带动玉柴乘用车柴油机和重卡发动机的销售,同时也拓宽了玉柴发展的空间。后续推进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将实现公司经营水平一次质的飞跃。
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股份公司董事长高级技术顾问沈捷说,玉柴已经进入了战略实施阶段。以船电领域为例,我们已经完成了船电燃气发动机的技术储备,将在远洋渔船、游艇等领域有重大的发展。他说,现在我们的发动机在商用车领域成绩比较突出,在船电领域、工程机械等领域也可以大展拳脚,“只要抓住这些领域,我们的发展空间何止千亿”。
钟玉伟也做了同样的判断。他说,“我们现在的情况要比竞争对手好”,但“挑战仍然很多”,不过“只要在今后一两年能实现重大突破,企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的高度”,“这还有赖于全体玉柴人的共同努力”。
(唐翠霞 温正华 宋永赓)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