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集团:存活140多岁的基因
很久没有在海外大举扩张的日本企业,近来有所举动。
6月25日,澳洲最大的乳制品公司——迈高公司宣布,将旗下的塔州乳制品加工公司24%的股份出售给了日本商业巨头三菱集团。目前,迈高公司每年加工牛奶30亿升,相当于澳洲乳制品产量的1/3,也相当于全球乳制品生产总量的约10%.如此大手笔显示,三菱集团进军食品行业的动作颇大。
即使再不关注品牌的人,对三菱的标志也不会陌生。这个具有14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涉猎银行、采矿、房地产、汽车、轮船、电器等领域,经营范围之广,令人称奇。如今,这家传统的重工业企业,又将触角延伸至了食品行业。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三菱集团决意迈出这样的发展步伐?又是什么样的历史机缘,成就了三菱集团今天的伟业?
战争奠定家业要追溯三菱集团的历史,不妨从众所周知的三菱标志开始。
三菱的标志源于两个部分:“mits”表示“三”,“bishi”表示“菱角”,是当时岩崎家族的族徽“三段菱”和土佐藩主山内家族的族徽“三柏菱”的结合。
与其他家族企业不同,曾经发展为日本“第一财阀”的三菱集团并不是岩崎家族白手起家打造的,而是岩崎弥太郎从政府手里接管过来的。
故事要从岩崎弥太郎的经历说起。1834年,弥太郎出生在一个“地下浪人”家庭。这样社会下层的身份,刺激了弥太郎为改善社会地位而不断奋发图强。
日本地少人多,拥有可耕作的良田是各级政府梦寐以求的事情。或许,商人的才能是天生的。一日与弟弟垂钓,面对着宽广河面的弥太郎突发灵感:如果能在河岸筑堤,拦河造田,一方面能够抵御洪水,一方面还能增加良田。有了这个想法,岩崎兄弟俩立即将申请方案向本藩郡公报批,并很快获得批准。1864年,拦河造田大功告成,当年即获粮、棉丰收。自此,河边几百公亩的田产给弥太郎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甚至为他捞到了“政治资本”:因造田有功,弥太郎被任命为高知城奉行所的下级官员。明治维新后,又被从长崎调至土佐藩的开成馆商会,任命为开成馆代理干事。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推崇商业。新政府认为,藩营事业会挤压民间企业的生存空间,决定废止藩营事业。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1871年,弥太郎完全接管了政府经营的“大贩商会”,以“九十九商会”作为自己的商号,将商会里的船买下,开始经营大阪-东京、神户-高知的海上运输业。这些船上的标志,就是今天的三菱标志。1873年,弥太郎将商会改名为“三菱商会”。自此,他彻底脱下官服,本着“以在野之心”的诚信精神,专心从事海运事业。
成立之初的三菱商会规模不大,不及三井商会,但凭借着良好的信誉,弥太郎给自己的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873年,庇护三井商会的政治势力失势,三菱商会等到了翻盘的机会。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岛,弥太郎借机向内阁大臣请示承揽一切军需输送工作。为保障运输,日本政府用771万日元买下13艘汽船借给三菱商会,同时,将其竞争对手的18艘商船也无条件的借给三菱商会。此外,每年还给予三菱25万元的补助金。
1877年日本国内西南战争爆发,国务卿大久保利通决定,以15年分期贷款偿还的方式,借给弥太郎345万日元资金,购买10艘船,让三菱商社全面协助军事运输。战争结束后,这些船被政府悉数送给了三菱公司。在西南战争的8个月时间里,日本政府用在船运上的费用高达1300万日元,相当于战争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被三菱公司收入囊中。当时,三菱拥有的汽船达到61艘,吨位高达35464吨,占日本全国汽船总吨数的73%,三菱公司一跃成为海上霸王。
不过,为了遏制三菱集团的过分膨胀,明治政府严禁三菱发展海运以外的事业。但这不妨碍弥太郎的野心扩张,他以汽船为中心,将事业范围扩大到汇兑业、海上保险业、仓储业等。在三菱公司进行押汇的货物都由三菱的船只来运送,由三菱负责保险,收在三菱仓库之中,借此,三菱的汇兑、保险、运输、仓储等方面的利润成倍增长。
家族地位之战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政局动荡不已,这直接波及了三菱集团的命运。1881年,三菱集团的支持者,也是当权者大隈重信被反对派排挤,被迫下台,另一位弥太郎的支持者大久保利通也被杀。这意味着,明治政府内部已经无人能关照弥太郎的三菱。
于是,三菱集团的形势急转直下,名誉扫地,在野的朝臣斥三菱集团是一夜暴富的国贼。同时,与三井集团息息相关的井上、同县、伊藤等政治人物开始掌权。对弥太郎而言,捍卫家族地位的战争开始了。
为了遏制三菱集团联合下台的官员纠集起来颠覆政权,1882年,明治当局计划成立一家击垮三菱公司的大海运公司。于是,由井上家族赞助,政府官员负责出面组织,一家规模空前的大公司——共同运输公司就此诞生。在陆续吞并了几家规模不大的帆船会社之后,共同运输公司向英国订购了最新式的船只,所开设的航线与三菱公司完全一致。彼时的《东京日报》对此有这样一段描述:“两家公司一起由神户出航之后,为了抢先到达目的地,船员与船长都绑上头巾,不计成本,拼命将煤炭铲入火炉中,双方都不肯认输,在海上进行马拉松赛跑。到达纪州藩时,火炉内的火力强到烟囱烧得赤红,船员却不因烟囱可取代火炉的暖气而高兴,因为,当时船内已达灼热难耐之温,由陆地遥遥望去,好像看到两只火龙在竞速一般,情况十分可怕。”
为了客源,竞争可谓惨烈异常,两家公司都不惜把船费降到不能再降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弥太郎将公司重组,裁撤冗员,削减开支以应对危机。这招着实有效。1884年,三菱公司每吨汽船的平均收入为100日元,而共同公司只有50元。虽说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竞争让三菱集团元气大伤,不仅停运了香港至琉球的航线,所有的三菱兑换所也被迫停业。好在,共同公司也是损兵折将,其股票在1884年陷入毫无红利的境地,持股人竞相抛售。弥太郎抓住机会,秘密收购了这些股票,不久便控制了其过半的股权。当时的日本经济十分颓废,因此,为了提振经济,由政府出面斡旋,1885年2月5日,两家公司在运费、出发时刻、承包人、船员雇用等方面达成了临时协定。
但是,因为饮酒过量,积劳成疾,岩崎弥太郎在签订协定的两天后撒手人寰。他的弟弟岩崎弥之助登上了三菱集团的权力顶峰。
弥之助曾在美国留学,善于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公司的前途与未来。首先,凭借三菱集团在共同公司所占的股份,他大胆的将三菱商会的主体船运公司与共同公司合并,成立日本游船公司,并巧妙地使这个新公司的控制权转到三菱人手里。
船运公司剥离出去之后,弥之助开始大胆向其他领域扩张。他在多地买矿,同时致力于金属矿业的经营,为了运营矿产,他还大量铺设坑道和铁轨,大胆运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煤和铜矿业成为了弥之助时代三菱集团最大的收入来源。
押宝矿产成功后,弥之助出人意料地将矿业收入反哺到造船业上,将长崎造船厂打造成为了“东方最大的造船厂”。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放松了对三菱的限制,允许它往银行业发展。弥之助抓住机会,很快在金融业站稳了脚跟。所以,从20世纪初开始,矿业、造船业以及银行业成为振兴三菱的三大支柱。弥之助以此为基础,带领三菱不断向房地产、综合商社、铁路、电机、重工业、制纸等多个方面进军。
有评论称,弥之助是明治中期经济界人士中最现代化的经营者,他脱离了弥太郎时期的“官商”身份,舍弃过于专断的做法,以组织人身份重新建设三菱,使原为“海上王国”的三菱转为“陆上王国”,使新三菱成为庞大的企业联盟。
家族制度终结1893年12月,弥之助辞去三菱社长职务,将公司交给弥太郎的儿子岩崎久弥,令其担任社长。同时,遵照弥太郎遗愿,弥之助“清算”家产,不仅将岩崎家在三菱中所拥有的权益,全部划归久弥,还让弥太郎一支成为家族的本家,自己一支仅为家族分支——分支所分得的公共财产只有本家的四分之一以下。
当时的全球商业世界是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资本家辈出的时代。顺应趋势,1893年,日本商法(旧商法)开始施行,三菱改组为合资公司。年仅28岁的家族第三代领导人岩崎久弥就任公司总裁。在其担任三菱总裁的20多年,恰逢日本近代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时期。
岩崎久弥实现了公司各事业多元化发展。他更积极地收购各地矿山,于1905年在神户新办了造船厂。通过参与商业区建设,久弥进一步进军房地产业,涉足焦炭生产业务,并在朝鲜半岛北部从事炼钢业务。
1908年,为控制成本,岩崎久弥采取各项措施进行权限转让,其中包括授予各部门一定程度的可自由利用资本的权力。这种制度的推行最终导致三菱合资公司被划分为银行部、造船部、总务部、矿山部、营业部、煤矿部等8个部门,这正是今天所谓业务部制度的前身。这一阶段被誉为岩崎家四代经营中“起、承、转、合”过程中“转”的部分,是三菱走向“组织化”的历史转折点。
1916年,岩崎弥之助的长子——岩崎小弥太从堂兄久弥手中接过了三菱总裁的重担,成为企业的第四代领导人。
小弥太是三菱组织化的真正实现者。他上任伊始,就让三菱的各事业部独立,通过公开募股,吸收岩崎家族以外的资本。为加强对各项事业的控制,1934年,小弥太将原三菱的造船、重机械、飞机等事业部合并,成立了“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之后,采用现代股份制,先后设立11家独立的公司,每家公司公开出售一部分股票,而通过三菱总公司,小弥太对全盘事业保持了无可争辩的控制权。二战战败后,日本财阀被要求解散,三菱公司被分割成139个公司,且不许用“三菱”标志。但即使这样,岩崎家族仍保有三菱各公司47.8%的股份。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放松了对日本的经济管制,财阀集团借势重新崛起。“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也于1954年获得新生。但是,日本的《反垄断法》规定,不允许某一股东持有公司50%以上的控股,家族股份比例不能超过5%,自此,家族控股、家族管理不复存在,三菱集团转变为完全的股份制结构。
但这不妨碍三菱集团业务的飞速发展。重新集合的“三菱”旗帜下的品牌有日本邮船、三菱重工、三菱商事、三菱综合材料、东京三菱银行、三菱地所等28家公司。1969年,三菱旗下10个公司的销售额差不多等于日本国家一年的预算。1970年,三菱集团44个公司的总资产占日本全部企业总资产的1/10.目前,岩崎家族的后代已经不再担任三菱集团的董事长,这一职位都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担当。而且,岩崎家族坦承,经过研究发现,其家族中接近600个子孙里,没有一个够资格来领导三菱。
这或许是三菱集团能存活140多年的重要原因。(作者:崔玲)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