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利茨:信息经济学革命|思想的力量
编者按: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伴随着现代经济学引入中国并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相互作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2016年首届中国经济学奖获得者钱颖一在长期的求学、研究和任教工作中,与多位世界知名经济学家有过密切合作与交往。这些学者对现代经济学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其学术思想对中国改革有多种层次的重要影响。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他为信息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斯蒂格利茨于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所倡导的一些前沿理论,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标准工具。
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贡献
(2007年3月)
本文系钱颖一教授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论文集》(中文版)所作的序。
中国金融出版社推出中文六卷本的《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论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展示了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教授对现代经济学科的学术贡献。10年前的1997年5月,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文版在中国面市时,曾经掀起购书热潮,销量达10万册以上,创下当时的销售纪录。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是1998年陪同斯蒂格利茨教授来中国人民大学讲学时目睹他签名售书的盛况。中国的广大读者多是通过这本《经济学》教科书认识斯蒂格利茨的。时隔10年,《文集》出版,这使得中国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他的论文原文,来理解《经济学》教科书背后的严谨理论。阅读经济学论文原文,对于深入理解现代经济学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前沿经济学研究,是不可替代的。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的斯蒂格利茨教授也是最为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至今发表了数百篇经济学的学术论文,而这次收集在六卷本《文集》中的107篇论文还不到总数的1/4。另一位当代多产的经济学家是萨缪尔森,他是斯蒂格利茨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时的导师。有趣的是,萨缪尔森和斯蒂格利茨都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盖瑞市(Gary,Indiana)。一个不大的美国中西部城市,出了两位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在为斯蒂格利茨写的一封推荐信中说,“斯蒂格利茨是印第安纳州盖瑞市出来的最好的经济学家”。不知情的人会以为这是一句不太恭维的话,但知情人便知道这也许是萨缪尔森写出的最强有力的推荐信了。
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现在多数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某个领域,但斯蒂格利茨则不同,他对很多经济学分支不仅有兴趣,而且也有研究。有一次在美国经济学会会议登记时,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一栏中填写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涵盖了经济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他的学术研究的广泛性充分体现在这本《文集》中:《文集》的第一卷、第二卷是信息经济学,第三卷是微观经济学,第四卷是宏观经济学,第五卷是公共财政,第六卷是发展经济学。在每一个领域,他的研究既有奠基性的理论工作,也有对于具体问题的应用。
斯蒂格利茨对现代经济学的诸多贡献中,公认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面,特别是对不对称信息的研究。这使得他成为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因此而获得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前,他也因此在1979年获得美国经济学会授予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一次只颁给一个人,是除诺贝尔奖之外经济学界荣誉最高的奖。
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对市场交易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制度安排。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们发现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更是不对称的,这会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不对称信息由此成为经济学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并对经济学的各分支产生了巨大影响。斯蒂格利茨在不对称信息的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把他在理论上的洞察力,应用于看上去没有关联的不同市场。
举例一,土地市场。在农业土地租赁市场上,农民与地主用固定比例分成是普遍流行但又费解的一种合同形式。他的研究发现,如果考虑到实际中农民比地主掌握更多的有关生产的信息,那么比例分成制就比固定地租的合同形式更有优势。举例二,信贷市场。斯蒂格利茨引入了信息不对称,即借款人有高风险和低风险之别,但这一信息只有借款人自己知道而贷款人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他推导出降低利率反而有可能使贷款人的利润上升,因为借款人群中低风险类型的比例会因此而上升,这可以缓解贷款人面临的逆向选择。由此而来,他的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不受干预的市场均衡利率上仍然可能造成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举例三,劳动力市场。斯蒂格利茨将不对称信息引入劳动力市场,比如雇主不能完全清楚地知道雇员工作的努力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雇主会出于利润的考虑,给雇员高于市场价格的工资,以激励雇员努力工作。这种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被称为“效率工资”。其结果是市场均衡时的工资会使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造成失业。这一结果是在工资是灵活的条件下得出的,因此很有意义。
以上几个例子的原始论文都已经成为经典论文,都收集在这次出版的《文集》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率的。但是,这并不能立即推出其他的资源配置方式,比如计划或政府干预,就一定会比市场更优越。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即信息不对称,反而会限制,通常是更大程度地限制计划或政府干预的作用。正如斯蒂格利茨在第一卷的引言中所说,理解信息不完全性的影响,不但有助于我们厘清市场为什么失灵的原因,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其他替代模式,比如计划和政府,通常也会失败的原因。引入不对称信息,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发现市场的局限,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发现市场的一些还不为人们所知的潜在力量。在市场经济中,决策是分散而非集中的,这一方面可以使人们有效地利用分散的信息,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可以导致新信息的提供。所以,引入不对称信息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分析市场和非市场的运作,更加现实地比较各自的有效性。斯蒂格利茨的研究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改变了我们认识经济行为和现象的方式,也为我们分析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我个人有幸同斯蒂格利茨教授相识近20年。在我从哈佛大学即将取得博士学位找工作时,斯蒂格利茨正在斯坦福大学经济系任教。他当时曾经面试我,对我的研究工作很有兴趣。后来我们在斯坦福同事多年,对我的研究非常支持和关心。在课堂上,我讲授过他的多篇论文。在研究中,他的论文和同他的交谈对我都有很大帮助。我和他一起合作完成一篇论文,这次收录在《文集》的第六卷中。斯蒂格利茨教授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极为关注。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不久,我和他一起从香港到珠海、深圳、广州等城市考察。我特别带他参观了广州的农贸市场。当他看到珠江三角洲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时,极其兴奋,说这不能叫作高增长,应该叫作超级增长。他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演讲时,发现一个本科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后来我们一起推荐这个学生到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这位当年的学生现在已经是杜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我们还一起到岭南学院王则柯教授的家里做客,这在王教授后来的文章中被提起。那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经济学家简介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美国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主席。1993年至1997年,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及主席;1997年至1999年,任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2011至2014年,任国际经济学协会主席。他于1979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生平著作:
《不平等的代价》
《自由市场的坠落》
《对我们生活的误测》
《全球化及其不满》
《欧元危机:共同货币阴影下的欧洲》
《巨大的鸿沟》
……
作者简介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77级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2006年9月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